世衛組織發布《2017年全球肝炎報告》
將病毒性肝炎列為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
世衛組織在《2017年全球肝炎報告》中表示,病毒性肝炎是一項世界性公共衛生挑戰。這份報告提供的2015年最新數據顯示,全球共有3.25億人感染有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,其中2.57億人染有乙肝病毒。
世衛報告列舉了病毒性肝炎的嚴重威脅:病毒性肝炎是全球第七大死亡原因,2015年共造成134萬人死亡,與結核病和艾滋病毒導致的死亡人數相當。
乙肝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簡稱,歷數現在已知的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七種病毒性肝炎的“罪狀”,乙肝以其持久的耐力、頑強的難愈性、廣泛的感染基數力拔頭籌。乙型肝炎可以有兩種發病形式 - 急性和慢性。一旦有人感染,這種情況就稱為急性乙型肝炎(AHB)。在約90-95%的急性感染中,宿主的免疫系統將成功地從體內消除病毒。然而,在約5-10%的感染中,宿主的免疫系統不能消除病毒。當身體無法在6個月內清除病毒時,就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需要進行終生的醫療觀察,而那些有發生肝病風險的人甚至需要終生的藥物治療。
乙肝預防所取得的驕人成就
世衛組織的希恩夏爾博士指出,盡管肝炎導致的死亡總數在增加,但由于兒童乙肝疫苗接種覆蓋率出現上升,乙肝新發感染數也呈現下降趨勢。在全球范圍內,2015年出生的嬰兒中有84%接種了3針經推薦的乙肝疫苗。他說:“五歲以下兒童乙肝病毒新發感染比例大幅降低,2015年為1.3%;在疫苗前時代的上世紀九十年代則高達4.7%。這應該歸功于乙肝疫苗的使用。”
世衛組織的報告同時還指出,盡管存在種種挑戰,一些國家為應對肝炎傳播采取了成功措施。2015年,中國新生兒首針乙肝疫苗接種率達到96%,并且實現了五歲以下兒童流行率低于1%的乙肝控制目標。
1992年,國家開始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,當新生兒按時接種乙肝疫苗之后,感染率大幅下降。
2005年6月1日起,我國開始對全國新生兒實行全免費注射乙肝疫苗。
2015年,中國新生兒首針乙肝疫苗接種率達到96%,并且實現了五歲以下兒童流行率低于1%的乙肝控制目標。
在取得成績的同時,乙肝防控還面臨四大挑戰
根據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發布的《我國乙型肝炎防控進展、挑戰及建議》中,我國乙肝防控還面臨四大挑戰:
一 現行乙肝疫苗免疫策略不能完全阻斷HBV母嬰傳播和水平傳播
目前,應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,母嬰傳播阻斷失敗率為7.6%以下;但對血清HBV DNA水平>106 IU/ml(國際單位/毫升)母親所生的新生兒,母嬰傳播阻斷失敗率可高達9.25%。尤其在西部農村地區和一些邊遠地區,新生兒出生24小時內首針乙肝疫苗及時接種率和3針全程覆蓋率較低,母嬰傳播阻斷失敗率更高。
近日,香山科學會議召開以“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”為主題的學術討論會,為狙擊乙肝病毒這個人類“老敵手”,業內專家提出新思路、新進展、新成果,呼吁在此基礎上指導臨床,探尋功能性治愈乙肝的“新路徑”。
針對1—6歲兒童進行慢性乙肝的治療,過去往往認為孩子如果處于免疫耐受期(早期)時,不宜進行抗病毒治療,這一臨床指南其實是基于成人免疫情況形成的。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福生介紹,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專門針對1—6歲兒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的研究發現,1—6歲兒童年齡越小抗病毒治愈幾率越大,且治療效果好于成人。
與會專家認為,這一細分人群的研究結果是基于真實世界的醫學研究,針對既往抗病毒觀念,提出了更科學的診療依據,可能改變當前兒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指南。為此,應該進一步加緊開展兒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隨機對照研究,以便進一步明確治療的優化方案。
二 高危人群HBV傳染率高
高危人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顯著高于一般人群,如男同性戀者、急性乙肝患者的配偶HBsAg陽性率(23%)顯著高于對照組(0%);HBsAg攜帶者的配偶HBsAg陽性率(13.21%)顯著高于對照組(6.29%);醫務人員(血液透析、外科、口腔科、化驗室)HBsAg陽性率和急性乙肝發病率均高于一般人群。高危人群是我國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,值得引起高度重視。
三 慢性乙肝患者治療率低
世衛組織《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》旨在到2030年將乙肝患者的檢測比例提高至90%,治療比例達到80%。報告指出,在2015年確診的乙肝感染者僅占總數的9%;而只有8%的乙肝確診感染者獲得了治療。
慢性乙肝患者治療率低,且多數使用低效高耐藥抗病毒藥物。據估計,我國有2800萬例慢性乙肝患者需要抗病毒治療,其中740萬例需要優先治療。但目前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約350萬例,僅占12.5%,主要原因是不能承受高昂的治療費用。因此,國家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,降低藥品價格,對需要治療的患者實施規范的抗病毒治療。
四 公眾對乙肝認知度低 對乙肝存在社會歧視
公眾對乙肝認知度低,仍存在社會歧視,我國對乙肝的歧視根深蒂固,造成了很多因歧視導致的社會矛盾,主要原因在于對乙肝防治知識了解不夠。乙肝不僅僅是醫學問題,也是社會學和法學問題,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,公眾的科學知識需要進一步提高。要做好乙肝防控工作,下一步,需要建立政府統一協調、多部門參與的乙肝防控機制或工作平臺,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乙肝防控目標和可實施的操作方案。同時,還需要加強科研投入,探索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,指導防控工作的科學實施。
疫苗推廣前時代的病毒攜帶者
更需要創新醫療手段的幫助
對于 20-59 歲人群,由于其乙肝疫苗普種率低,病毒攜帶者數量很高。根據《2015 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》數據,我國乙肝的攜帶者人數的統計, 在 2012 年和 2013 年呈升高的趨勢。隨著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,越來越多原本隱匿存在的乙肝患者被陸續檢測發現。
2009-2014 年我國乙肝攜帶者人數及增速
數據來源:公開數據整理
乙肝治療:從防到治
乙肝疫苗和乙肝治療藥物是兩個不同的策略,疫苗的成功在于接種后能夠刺激出足夠的免疫反應,這樣等真的乙肝病毒感染的時候,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出并將之清除。對于現有的乙肝患者,事前疫苗手段已經無效,要依靠藥物治療。抗乙肝病毒藥物目前主要有干擾素和核苷類兩大類治療藥物,由于干擾素的副作用較大,目前臨床上更多使用的是核苷類藥物。在我國,核苷類乙肝用藥約占乙肝用藥市場的80%,核苷類似物的化學結構與天然核苷酸類似,可以讓乙肝病毒誤以為是合成原料,摻入乙肝病毒鏈中,藥物會阻斷病毒鏈的進一步延長,抑制乙肝病毒復制。
目前乙肝治療用藥都存在停止后易出現復發,長期應用誘發病毒突變產生耐藥等問題,這些仍是對有效控制慢性HBV感染的巨大挑戰。因此,尋找更佳有效的慢性HBV感染治療策略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舒泰神所掌握的RNA干擾(RNA interference,RNAi)技術,使得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高效、特異地沉默病毒mRNA,從而抑制病毒產生,為病毒感染及相關疾病治療提供了一柄利器。另外,由于病毒的復制過程需大量宿主細胞蛋白質的幫助,因此,在不損害宿主的前提下,利用RNAi技術靶向于HBV感染相關的關鍵宿主因子,有望成為慢性HBV感染治療的新策略。